在取得我的人類圖、做完初步認識後,也針對幾個關鍵主題進一步了解,這次主要是關於內在權威。
目前薦骨中心有定義者約占全球人數的70%,屬於情緒型權威者約全球人數的50%,全世界跟我一樣屬於"薦骨中心有定義+情緒型權威者",則有35%。
薦骨中心
有定義的薦骨中心——追求為工作付出的滿足與樂趣
薦骨在生理學上大概是尾椎骨的位置,代表著人體的動力中心。
薦骨中心有定義者,在「類型」上即屬於純生產者/ 顯示生產者,顧名思義就是為社會帶來生產力的一群人。因此在有工作的狀態下,對他們來說才算是理想的生活。而他們工作不見得是為了金錢,更多時候是為其成就感與充實感。也因為薦骨代表著動力,有定義者天生擁有充沛的動力與創造力。
薦骨有個特別的能力:會發出聲音(呼喊),讓你知道它的需求,而這也是你內心真正的想法/渴望。然而,並非每個人都聽得到這個聲音,很多時候我們都透過「頭腦中心」去處理這些聲音,像我常常自問自答「要不要離職?」,或是分析各種客觀情況去決定下一步。這些我覺得是"自己"做出來的決定,其實都不是來自薦骨真正的想法。
簡單說,我們通常(習慣)用理性去回應感性,以意識取代潛意識。
薦骨的聲音之重要性在於:讓生產者區分自己真正想做的事。因為他們的人生策略就是將能量投入到真正喜歡的事物上。若是從事喜歡的工作,他們會充滿動力與滿足感;反之,則會感到沮喪與挫敗。
目前我的工作經驗裡,”教職”就是我可以勝任但感受不到滿足感的工作。當時常冒出「我一輩子就這樣了嗎?」的想法,於是轉職到跟興趣有高度關聯的”書店”工作,這個跑道轉換則讓我深刻感受到何謂「投入工作」。也因為是真正喜歡的事情,所以很快地升上管理職,每天12個小時的工作,生理疲累卻不厭倦,即使壓力大,即便每天睡眠不足6小時,我依舊充滿幹勁。(突然覺得很幸運,當時不到30歲就能做真正想做的事)
比起"YES"的薦骨聲音,目前我好像比較常聽得到"NO"。對於不想要的事物,我很快就會有反應:厭惡感、沒有動力、只想逃離。"YES"的聲音,最常出現在點餐時XD,其他幾乎都是事後回想,才覺得那好像就是真正想做的事,沒有在當下聽過薦骨的回應。
*注意:薦骨中心有無定義,薦骨都會發出聲音。只是有定義的薦骨中心能持續穩定的運作,應以薦骨聲音為抉擇依據;無定義者,則因為薦骨並非穩定運作,其發出的聲音不可靠。
情緒型內在權威
——不要在情緒當下做決定。學習等待,當情緒波動結束後,會更了解真實的感覺,才能做出適當的決定。
● 所謂的「內在權威」:正確決策時機是經由內在所發出的訊號。人類圖裡最常提醒大家的一句話便是:回到自己的內在權威,以協助你做出正確的決定。九大能量中心,除了頭腦、邏輯中心之外,都屬於內在權威。
換言之,內在權威的作用是:(幫你)做決定。每個人會有屬於他的內在權威,當所做的事情,是來自內在權威的決定時,便能更認識真實的自己,找到正確的生活方式。
內在權威有其一套決策模式:
1.有定義中心>無定義中心:有定義的中心能穩定運作,因而能做出適合自己的決定。
2.決策階層:情緒>薦骨>直覺>意志力>G中心。
先確認中心有無定義,再依階層決定決策順序。像我是情緒與薦骨中心都有定義,但情緒中心的階層優於薦骨中心,因此我屬於「情緒型內在權威」。
●「情緒型內在權威」:身為"感知"與"動力"兼具的情緒中心,其階層自然是第一位(能量、影響力極大)。屬於情緒型內在權威的人,其情緒有一定週期,最大課題就是處理自己的情緒,可以分為幾個階段:覺察→接受→等待。
- 覺察:應該還是有多數人察覺不到自己正在"情緒上",可能還覺得"人不都是這樣!?"。明確認知自己的情緒來/沒來,是第一項功課。
- 接受:查覺到自己的情緒後,只要單純的正視並接受。"啊~心裡好像有點悶."、"嗯!好期待.",無論喜怒哀樂都是你的情緒。情緒是沒有邏輯的,無法定義與分析,但可以觀察或記錄自己情緒起伏的週期。雖然還是會受到外在環境影響情緒高低,不過情緒型內在權威的人,本身的情緒會有個基本盤(升高/平淡/下降),外在因素只是影響強度。
- 等待:情緒型內在權威的人容易被「當下」的感覺引導而做決定,小至購物、大至人生抉擇。而感覺、情緒過了之後,他們很有可能會做出完全不同的選擇。因此,「學習等待,在情緒平靜時,再次檢視後才決定」是此類人做決策的關鍵!
屬於我的決策機制
綜合上述,我要注意的關鍵字就是「聆聽」與「等待」:等待薦骨的反應並聆聽其聲音,聆聽情緒高低並等待其平靜下來。
加上我是屬於「一分人」,體內只有一股能量(不會分散),而且有連通的區域剛好涵蓋薦骨中心,能量是穩定且持續創造的,下決定時完全不需要仰賴他人,也不受他人影響,所以不會猶豫或糾結,但就是容易不夠周全。
因此,「等待」對我來說就更重要了! 不要憑感覺行事、不要情緒化選擇。不過,我認為如果對自己已有一定程度了解的話,一些日常生活小事還是可以善用一分人的特質:快狠準做決定,尤其是不會影響到別人的時候。
只要不後悔、不傷害自己與他人,人生能「隨心所欲」的時刻也要好好掌握才是。
但,我認為多數人也常遇到被情緒牽著跑的時刻(看看這幾年市面上滿坑滿谷跟”情緒處裡”相關的書籍),只是如果他們的內在權威不是情緒中心的話,還有一個”制衡機制”可以運用,不會全盤都被當下的情緒佔滿,而順勢做決定。比如:一個直覺型內在權威的人,如果處在憤怒的情緒下,想做出一些傷害行為時,直覺可能會立刻跳出來說:STOP! 那麼,該行為的決策或許就會被停止,而不會隨著情緒行動。所以說,情緒化多可怕XD
目前為止,我的人生重大決定,尚未出現因情緒主導而失控,我對於日常小事的決定速度真的滿快(朋友還在思考,我已經思考完、決定好),不過人際關係上倒是有可以重頭來過的一些決定。
說實話,目前為止我還分不清楚什麼是因情緒而產生的想法,什麼是薦骨的聲音,所以也還不知道每個決定是否都是「好的」。
薦骨聲音可以驗證的方式,大概就是去做做看。如果做的事情不是薦骨想要的,就會意興闌珊、或厭惡逃避,不管是否有能力做。但不想做的事,並非就是薦骨不要的,因為我們可能受到情緒、環境或身邊的人影響。
別想把拖延症或偷懶習慣都推給薦骨啊~~~